研究生科研能力提升系列讲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中国属性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发布单位:{发布单位}发布时间:2022-12-05浏览次数:10

        2022年12月1日下午15时30分,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开展广西师范大学研究生科研能力提升系列讲座,我院特邀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李锦教授为师生开展主题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中国属性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线上讲座。本次讲座由我院副院长冯智明教授主持。

        李锦教授围绕“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三个部分展开阐述。首先强调“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整个中华民族共同依托、共同传承、共同发扬的文化精神、道德规范、价值体系和情感观念的总和。其次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分类和保护三个方面入手,以中国最新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为例,解答了非遗为什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组成部分的问题。并以禹的传说、二十四节气以及送王船等国家级非遗项目为例,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由中华各民族共享、共同创造的。

        在互动环节,部分同学针对本次讲座的内容,提出了“共有精神家园与民间信仰之间的联系”“如何用民众可以理解的方式介绍非遗”“方言是否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等问题,李锦教授都耐心进行了解答。讲座最后,冯智明教授作总结呼吁同学们在日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研究中,应当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时代主题,深入挖掘各民族共同创造和共享的文化领域,弘扬当代价值。本场讲座为同学们进一步深入非遗传承保护研究提供了新视野和新思路。

 文/杨紫昕

 图/杨紫昕、李萌

 审核/冯智明

 附:专家介绍

        李锦,人类学博士。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研究领域为人类学理论与方法、藏族社会与文化、藏彝走廊等。长年从事西南地区田野调查和人类学研究,具有丰富的田野调查经验。先后出版有《家屋与嘉绒藏族社会结构》《民族文化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西部生态经济建设》《我的母屋我的家——摩梭家户口述史》《羌族艺术》等学术专著,在《民族研究》《中国藏学》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00余篇,研究成果曾获得教育部二等奖两项,其他省部级一、二、三等奖共26项,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20世纪20-40年代人类学华西学派研究”首席专家。担任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副会长,四川省民族研究学会副会长,四川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担任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四川省世界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

 图1:讲座主题

 图2:讲座伊始

 图3:观看“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申报视频